生物质颗粒即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主要是将松散的刨花、锯末、花生壳、稻壳、秸秆等农林废弃物,通过粉碎、筛选、干燥、挤压成型等工序,加工成棒体颗粒或方块状颗粒。
生物质颗粒作为燃料,其具有单位体积热值高、存储运输方便、燃烧性能好等优势。
生物质颗粒的用途广泛,可代替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能够在工业锅炉、民用锅炉、取暖锅炉,甚至生物质发电等多个领域进行应用。生物质颗粒同时具有三农属性、能源属性、环保属性等多重属性,可深度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01
生物质颗粒的优势
及其主要的应用领域
生物质颗粒燃料主要是利用农林废弃物作为原料,其原料来源广泛,可实现就地取材、就地生产,从而在降低了农林废弃物运输成本的同时,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并且通过其加工工艺全面提高了农林废弃物等原料的热值——生物质颗粒的热值可达到动力煤的80%。
开发生物质颗粒燃料既能补充常规能源的短缺,实现农林废弃物的附加值利用,又具有重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质颗粒燃料技术更易实现大规模地生产与应用,而生物质颗粒本身源自农林生物质,属于天然的碳中性能源,因此其更是具备了节省,甚至替代不可再生的污染性化石能源的特点,同时依托其规模化可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
生物质颗粒可广泛应用于工业锅炉燃料、火电厂燃料、家庭供暖系统燃料等,燃烧效率可达80%以上,因此可有效降低企业燃料用煤与天然气的成本。高燃烧效率和低碳排放已经让生物质颗粒成为了世界上普遍使用的燃料之一。生物质颗粒燃烧后的炉灰还能够作为肥料,还田后可促进新的植物成长,也以此进入新的碳循环,从而使生物质资源的供给生生不息、连绵不断。
02
生物质颗粒的应用前景
农林废弃物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也是重要的“碳中和”载体。针对农林废弃物的高效、高值、绿色的利用,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据中科院新疆理化所最新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产生的农林废弃物达12亿吨,折合标准煤近5.3亿吨。根据国家新能源、新材料和双碳战略规划,未来5-10年,我国生物基能源和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千亿元。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的提出和稳步推进,各地积极探索发电、供热领域低碳转型的方式方法,大力开展能源结构调整,加大非化石能源使用。目前,非化石能源中最具成熟使用条件的是生物质能,而生物质颗粒则是其中一种优势较为明显的重要能源形式。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包括生物质颗粒在内的生物质能源及其清洁高效利用,并纷纷纳入相关政策方案为其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